落实“双减”需家长主动作为
分享到
  • 微信朋友圈
  • 微信好友
  • 微博
  • QQ好友
落实“双减”需家长主动作为
2023-11-11 21:46:17 字号:

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都重视共同体建设,把共同体看作一个持续的、持久的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这些个体分享和发展着共同的知识、信念、价值观。“双减”政策中指出:“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学校、家庭是天然的育人共同体,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除了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的教育作用之外,亦需要家长的主动作为。


家长不可缺位的教育者角色是主动作为的基础


美国学者乔伊斯·爱普斯坦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其核心观点旨在表明:家庭、学校、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高质量、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更有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关于学校、努力学习、创造性思维以及互助的重要性信息,进而提高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可见,家庭是发挥交叠影响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量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童年时期记录在脑中的“父母意识”,即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这种影响将贯穿人的一生。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者的家长,要在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学习者形象等各个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不可替代的影响、家长不可缺位的教育者角色是主动作为的基础。“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配合学校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要主动担当起帮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育使命;要主动重构自己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教育焦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儿童观、成才观;要明确“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与学校共同掌好教育评价的“方向盘”,为孩子自觉主动、愉快幸福地成长保驾护航……唯有这样,“双减”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家长的情感温度,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去触摸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家长有能力成为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


家长能够主动作为吗?我们可以从家长自身即研究者、教育风险抵御者、一致行动者中找到肯定答案。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应对风险的自觉性、家校共育的一致性……这些都是家长在落实“双减”政策时主动作为、理性作为的保障。


家长可以是研究者。很多实际案例都证明,家长完全有能力成为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在我参与观察的父母学习社区中,有个爸爸对孩子做事磨蹭的问题颇感头疼,他刚开始的做法就是“催”,后来又改用计时器提醒,但情况并没有改观。后来在孩子和老人共同参与的家庭会议上,他们专门讨论了“时间感”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出了时间概念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想做好但能力不足等问题,家长从成人的角度意识到自己对于结果的过度关注,也慢慢理解了这与孩子的个性相关。基于这些认识,这个家庭开始尝试适合孩子特点的改进措施,让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全家人在转变中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


家长可以是教育风险抵御者。荷兰教育学家格特·比斯塔提出“教育的美丽风险”,其实,家庭教育是更加充满风险的一种教育,家长常常受困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不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难取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等问题。


当然,家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家长在某些方面主动和自觉作为,是完全可以降低教育风险的,比如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等。另外,正是在抵御各种教育风险的过程中,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爱的能力和教育能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中的风险、问题或困境反而是家长胜任力的“滋育场”“实践地”。


家长可以是一致行动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育人共同体中的各个育人主体是一致行动者,一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分担教育责任,另一方面弥合分歧、相互促进。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也有很大的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的空间和能力。


家庭在育人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


树立正确育人观念。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尚未认识到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在“双减”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一方面尊重学校在共性教育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家庭个性化、精准化教育的优势,通过多元评价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这样家长的焦虑心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对接学校教育目标。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感叹:“现在学校教育的最大悲哀是孩子不能将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用到学校,同样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也不能解决家庭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否有效衔接,与家长是否主动作为、是否助力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关系。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家长转化为具体的、可行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以我自己的体验为例,一次孩子回家说,科学老师让记录蚕的一生发展过程,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的具体活动之一。我和孩子爸爸主动参与其中,原本普通不过的养蚕活动逐渐变成了一家人一起学习、观察、探究的过程。当看到蚕宝宝口吐绿水、拼命翻转时,孩子们判断是中毒了,于是查找资料、共同讨论,最后找到了中毒原因……这一连串的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主动提出要拍小视频、写小论文。


发挥家庭教育潜力。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美国科尔曼教育报告的研究结论是,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大。家庭与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可以在家庭中习得生活技能、开展劳动实践、体验生活趣味;家庭与孩子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家庭为他们提供了情感表达的空间,父母是他们坚强的情感支柱;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建构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营造宽容、民主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在构建育人共同体时要发挥家庭的教育潜力,这种潜力如同宝藏一样隐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天然的、温情的、无声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教育姿态、教育观念中,每一个愿意静下心来倾听、学习、反思、改变的家长都可以触及和挖掘这种潜力,通过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充盈孩子的精神生活、拓宽孩子的生命维度,来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南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Y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9日第4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