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性化成长的真寒假还给孩子
分享到
  • 微信朋友圈
  • 微信好友
  • 微博
  • QQ好友
把个性化成长的真寒假还给孩子
2023-11-11 21:46:18 字号: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来临,如何帮助孩子过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有序、有趣、有益的假期,是不少家长面临的问题或困惑。其实寒暑假(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有春假)是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个性化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时期。

学校的集体教育必然会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业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的和必然的,而通过寒暑假期间个性化的学习与成长,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先天不足。

寒假孩子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个性化成长呢?可以从知识、习惯、经验、兴趣和社会化五大领域分析这个问题。

在知识上提优补差。“双减”不是以学生的学业质量下降为代价,而是在更科学更专业的轨道上让学习更高效。过往的寒假作业都是“大一统”,不论成绩水平,所有学生都做同样的寒假作业,这必然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压力山大”,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较难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双减”后的寒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业状态和考试反映出的具体学科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和层级的作业,并与家长沟通合作,以帮助孩子们在知识上提优补差。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每个学科的学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更有效地扬长补短。

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是集体学习的习惯;假期,孩子需要在家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低。不少孩子平时有作业压力,主要原因在于放学回家后的不良习惯。习惯好的孩子进入状态快,完成作业效率高;反之,习惯不好的孩子放学后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学校要重点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居家独立学习的好习惯,避免总想用辅导班、托管班等方式简单化地“圈养”孩子。只有养成独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孩子才能走得更远,而不会出现进了大学后因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

积累丰富多元的生活经验。现在不少孩子面临脱离生活的现实问题,而脱离了生活的贫乏经验根本无法支撑起知识学习的系统大厦。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讲“鸡鸭鹅”的例题,不少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哪些是鸡?”一位高中教师说:“现在很多高考题目都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相联系,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解题了。”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给了孩子们更多回归家庭的时间和回归生活的机会,家长完全可以在假期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诸如参与家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或孩子感兴趣的冬令营等,让孩子真正从生活中汲取到成长的营养和力量。

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优势,盲目攀比或跟风,必然导致孩子“以己之短攻人所长”,家长也不由自主地陷入焦虑之中。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不能把这些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完全寄托于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发挥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优势。

寒假时间充裕灵活,是孩子探索兴趣、培养爱好的好时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所表现出的优势智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尝试、学习和锻炼机会,让潜能的萌芽得到浇灌,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内在兴趣。对于一些困境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资源,如公益性的冬令营等,以支持这些家庭履行育人职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培养心中有他人的社会情感。过去物质贫乏的时代,孩子的学习动力更多来自“过上好日子”的底层驱动。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底层驱动减少,而引领孩子自我实现的力量又不足,这让不少年轻人早早“躺平”,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追求的勇气。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分水岭是看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社会感兴趣。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心中装着更多人的福祉,对社会倾注更多的情感。寒假期间,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培养孩子关心他人造福社会的情感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才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动力,更容易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路径与策略研究”[批准号:21JYD008]、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南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Y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23日第4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