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这几天,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10月18日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梳理了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成果、总结了合作的经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也宣布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为接下来共建“一带一路”向着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提供了最新的中国方案。
2013年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召开了三次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每一次都为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第三次峰会的召开正值倡议提出十周年,意义非凡。
外交学院院长 王帆:它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会议,因为十年“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很多成就值得去总结,同时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当前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很多国家都期待着能有一些国家站出来推动大家共同发展。所以“一带一路”峰会在这个时候召开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探索新路,意义是空前的。
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先回顾了他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就是要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王帆:古丝绸之路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时候,人们对于合作、交流、贸易往来的向往,使得中国推进了古丝绸之路。现在我们依然延续了合作、交流、往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我们把它继续发扬光大。
回首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列列中欧班列,穿行在欧亚大陆,组成新时代的钢铁驼队;一艘艘货船满载货物,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各大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农业技术传授到找水打井,再到走出海外的中国职业教育项目“鲁班工坊”,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不断落地生根。
从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到解决能源瓶颈的努力,再到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项目,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十年时间,共建“一带一路”为何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正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苏晓晖:在过去十年中,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更强的互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恰恰是尊重差异性,互学互鉴以及寻找利益公约数所形成的成果。
过去十年成绩弥足珍贵,经验值得总结。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用三个“深刻认识到”总结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苏晓晖:三个“深刻认识到”,其实反映出的是对于“一带一路”合作以及未来发展的一种深层次思考。它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发展不可能关起门来。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全球性的挑战,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另外习主席再次强调丝路精神的重要性,突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开放包容,中国不搞小圈子,同时中国反对对抗,反对刻意制造分裂。
十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这三条经验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苏晓晖:在谈到世界现代化的时候,中国强调的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各国都应该有权利来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各国都能够有机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愿意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世界上更多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这一宏伟愿景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明确了努力方向。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 丁晓星:这八项行动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行动指南,既有理念上的经验总结,又有具体的行动。提出了中国要更加开放,现在人工智能、5G这都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代表着未来,所以“一带一路”要搞科技交流大会。还提到了机制化,成立常设的秘书处,以便更好组织各类峰会的举办。
在这八项行动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中方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举办“良渚论坛”,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一系列务实举措,展现出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决心。
苏晓晖:不管是中国的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在融资方面提供新的窗口,还是很多国家在发展方面的诉求,各方会看到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助力,而这种助力会形成互利共赢,是未来“一带一路”可以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经提出,也得到了与会嘉宾和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支持。
今年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当前,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复苏道阻且长。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十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苏晓晖:站在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和未来的总体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一方面以身作则,不断对相关的进程投入精力作出贡献,同样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希望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到人类发展的命运前途,形成合力,朝着更光明的未来不断前进。
王帆:“一带一路”过去十年已经为大家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对于世界范围内各国来讲,它是一个很好的合作繁荣示范田,在当前经济困境的条件下,能够充分提振信心。大家致力于做好“一带一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实践,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把大家的发展需求放到一起来考虑,才吸引了如此多的国家加入其中。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乱云飞渡仍从容。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