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经济参考报》11月16日刊发文章《多指标持续改善 经济发展韧性彰显》。文章称,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货物进出口同比由降转增、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11月15日公布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显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多个指标持续改善,传递出积极信号,也彰显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业内人士表示,经济恢复正在进行中,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需求方面,消费拉动在逐步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10月份,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在国庆假期出游需求比较旺盛、“双十一”网络购物节预售等因素的带动下,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销售增长加快。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回升势头比较显著。1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比1至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至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0%,比1至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与今年双节期间旅游、出行、住宿等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有关。”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今年以来服务消费保持高增长,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消费场景打开、各地促进服务消费政策力度较大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都有一定关系。整体上看,服务消费是今年居民消费的突出亮点,已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下阶段,随着服务业较快恢复,企业用工需求不断扩大,就业总体稳定,有利于促进居民增收。加上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利于经济稳定恢复。”刘爱华说。
生产方面,供给基础在不断夯实。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已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速转正,9月份实现了11.9%的增长。刘爱华表示,工业企业产销衔接水平也在持续改善,为生产供给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1至9月份加快,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达到7.9%。
“产销水平的持续改善、企业利润的连续正增长,还有产成品存货的增速也回落到历史较低水平,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企业生产积极性,为生产回升增添更多动力。”刘爱华说。
王青分析称,短期看,考虑到去年最后两个月基数明显偏低,接下来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持续冲高,但工业生产实际增长状况还要看需求端强度,这主要取决于年底前稳增长政策的落地情况和执行效果以及居民消费修复力度和房地产市场走向。
值得关注的是,多项数据显示,创新动能也在持续增强。从1至10月份的数据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4%,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个百分点。另外,新能源产品产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0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2.7万辆,同比增长27.9%。“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都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内部高技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发展向好,部分行业增长50%以上。”刘爱华说。
“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大等多因素推动下,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将持续增强。
刘爱华表示,不论是从需求、生产,还是从效益方面看,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势头比较明显。“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刘爱华表示,下阶段将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指出,总体来看,宏观政策大体保持稳中偏宽松,货币政策将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财政政策将着眼于中央加杠杆、地方去风险,房地产政策将力促市场平稳发展。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从下阶段情况看,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继续释放,需求改善对生产带动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加之产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刘爱华说。(记者张莫、李昱佑)
来源:新华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