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浙江报道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部署国家水安全,指明了新时代治水之道。浙江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湖漾众多,全省河流8万余条、全长近14万公里,农村水系达11万公里。治水思路提出十年来,浙江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开展“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累计治理5万公里河道,建成61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实现了江河湖泊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由治水到“治”富,利用水资源、水生态盘活了水经济。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沿着水网看中国”调研活动来到了浙江,站在青山绿水旁感受浙江的“风生水起”。
“牛奶河、垃圾河”摇身变成创客基地
“当时这条溪,我们都叫它‘牛奶溪’,村民加工水晶的污水排到里面,溪水变得奶白奶白的,像牛奶一样。”77岁的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原村委会主任朱玉堂站在村口清澈见底的茜溪旁对海报新闻记者说,“但是现在你看,水都变清了,一点污染都不看到。”
记者了解到,虞宅乡于80年代中期从上海引进了水晶加工产业,到后来整个浦江县共发展了2万多家水晶作坊,浦江水晶销售量占全国的80%左右,老百姓赚到了钱,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7年到2013年,朱玉堂担任新光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从一开始的发展水晶加工产业,到后来生态环境整治,他都亲身经历并且参与过。
“2013年,浦江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整治高污染水晶产业,把分布在各个村子的水晶加工作坊集中搬迁到四个水晶加工园区,然后村子里就开始做旅游开发,”朱玉堂感叹,“讲讲嘛都很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的。”
朱玉堂告诉记者,当时村子里有210户,1000多名外来人口,全部在做水晶加工,路面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整治工作开始时,首要任务就是动员村子里316家水晶作坊全部搬迁到浦江县水晶加工园区。随后虞宅乡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等一系列行动。2015年,新光村完成了生态涅槃,换回了绿水青山。
“新光村是中国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借着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中国首批传统村落的保护政策,利用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老房子经过修缮和保护,村子里的空间进行了重新整合。”浦江县虞宅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毛悦向记者介绍。
新光村大礼堂被改为党群服务中心
毛悦带领记者在村子中走了一圈,村中的徽派建筑保留完整,青砖黛瓦,气势恢宏。村中的大礼堂被改为了新光村党群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游客服务中心。一座座古老的宅院在保留古迹的同时被巧妙改造成了咖啡馆、酒吧、书吧、民谣基地等年轻人喜爱的旅游休闲业态。
开在新光村古宅中的“民谣基地”
毛悦介绍,2015年新光村吸引了首批乡村创客,开始了第一代的乡村运营。“这一批乡村创客扎根到新光村,利用他们的创意和当地的农产品结合形成了文创产业,现在新光村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廿九间里旅游创客基地和高端民宿不舍野马岭。”
“当时水晶作坊搬离以后,村子还饱受污染的时候,全村就剩下 28 位留守的老人,整个村都是已经空心了,没有什么产业。”毛悦告诉记者,“后来青年创客入驻以后,我们做了一个国家级的乡创基地,由青年创客来整体运营新光村的旅游产业,每年能够达到 10 万左右的有效人流,我们的集体创收也可以达到 100 万。”
毛悦坦言,新光村和茜溪如今焕然一新的面貌,全赖于省委省政府壮士断腕般的全域治污,曾经浦江县遍布的牛奶河、垃圾河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已然恢复清澈,如今浦江“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益拓宽。
从“水安”到“水富”,北苕溪的“治”富密码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北苕溪(径山段)全长10.8公里,平均宽度70米左右,是径山镇人民的母亲河,是余杭和杭州城北的饮用水源,近年来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Ⅲ类。但曾经的北苕溪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企业雨污合流现象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未纳管……种种原因影响了北苕溪水质,且水患频发。
“2013年我们开始‘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此后完成北苕溪全线水系岸线踏勘整治,通过清淤疏浚、引水调度、拆除违建等措施,保持河道行洪畅通,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经过一系列的系统治理,如今的北苕溪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余杭区林水局四级调研员杨广博向记者介绍到。
“这其实也是从水安、水清、水美、水富的一个过程。”杨广博说。
治水带来了“治”富,北苕溪沿线的村民有最直观的体会,记者跟随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党委书记林国荣来到了依水而富的小古城村,林国荣和小古城村村党委委员杨丹共同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在镇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子里加装了水循环系统,村中池塘的水通过循环系统连通北苕溪,死水变活水,整个村庄都灵动了起来。”杨丹说。
小古城村中精致的农家小楼
林国荣告诉记者,水变清了,环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吸引了一些游客,老百姓也办起了农家乐,“收入越来越好,口袋也越来越鼓”。
政府的出手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变也吸引了资金的汇入,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汶斌是土生土长的小古城村人,2016年,金汶斌带着资金回到家乡,投入3800万元,在北苕溪畔流转2800亩荒地,开始做起了文旅产业,成为了一名“农创客”。
“2016年,我刚回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水质也不好,看起来有点黑,水生植物很多,但当时政府在进行‘五水共治’、‘绿道建设’,环境眼见着变好,我也同步开始着手整理这边的环境,去杂草、种树,翻修房屋,打造露营营地的各种设施和娱乐项目,一直到2019年年底,才初具雏形。”金汶斌介绍。
位于北苕溪畔的露营营地一角
金汶斌在小古城村的北苕溪畔打造了5个露营营地,每个营地年收入约达480万,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同步提升。
“我们还和农户合作,收他们的农产品,有茶叶、笋、番薯片,在营地里开拓了农产品展销中心,帮他们把这些农产品销出去。”
当记者问到金汶斌在北苕溪畔的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他表示不会过度的开发,尽量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会配合政府做好治水工作,“优质的水生态、水环境才能带来水经济,我在其中受益了,就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守护这片水土。”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