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年来,中国积极对外投资,参与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援助,不仅保持了自身经济活力,也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减少了贫困。“一带一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是服务霸权的工具。多边主义时代已经到来,公平竞争、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
中国可以说是从全球化中获益最多的大国。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由化进程,将曾经孤立的国家经济整合为相互依存的全球商品、资本和技术市场。
有人可能马上要问:那么中国是付出了足够多的回报呢?在技术转让方面,中国收获的要比付出的多,但最近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起初,中国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并巧妙地将其用于结构性现代化和推动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以前,中国主要从发达国家吸引投资,学习现代技术;而现在,中国主要投资于落后国家,支持其发展。
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有人都深信“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的全球性倡议。习近平主席也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这一点,并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还提到了人力资本投资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软联通”的必要性已得到认可。在这方面,拓展各种人文交流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倡议批评者一直在吹毛求疵,但他们的小伎俩越来越行不通。毕竟,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已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约1万亿美元,实施各类项目约3000个。从孟加拉国到刚果,从巴基斯坦到尼日利亚,从伊朗到莫桑比克,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不仅为相关国家的产品提供了原材料和吸纳能力日益增强的市场,也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实际上,中国提供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让许多过去没有任何谋生手段的穷苦人摆脱了贫困,在自己的祖国看到了希望,而不必遥望异国他乡。
一万亿也就是一百万个一百万。保守假设,如果中国每向海外投资一百万美元,所创造的生活条件只能让一个人不用移民脱贫,那么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意味着至少有一百万人不必为寻找生计背井离乡。因为“一带一路”倡议,许多人不再需要踏上穿越沙漠、跨越海洋的流浪之旅,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了涌向欧洲的难民,而欧洲现已经无力应对移民潮。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难民人数可能会增加数百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经济大国。在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中,中国占14家,比20年前多了四倍。在过去25年中成立的、目前市值超过1000 亿美元的19家公司中,美国占9家,中国占8 家,而欧洲则一家也没有,这不免让大洋彼岸其他国家的有些人感到不爽甚至嫉妒——比如大西洋对岸的欧洲人和太平洋对岸的亚洲人。
西方执迷不悟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成为全球霸主的工具,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尤其有些人无法理解,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霸权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多边主义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各种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理念和利益,全球大国之间必须进行谈判和协调。世界足够大,大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平融入其中。
“一带一路”倡议的确有援助的内容,但它绝不是中国向其他国家“做慈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助举措还有很多。“鲁班工坊”就是一种成功实践。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在25个国家建立了近30个类似的职业培训项目,主要位于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从这些学校毕后,在各行各业找到了工作,从使用人工智能的生产系统、电动汽车和机器人,到传统中医和烹饪。这些培训项目也是转让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渠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中国保持自身经济活力的方式,这对于满足14亿多人日益增长的消费期望不可或缺。要充分提高产量,就必须确保进口原材料,这反过来又需要资金来支持,而资金则来自于高水平地对外输出“中国制造”。
其他大型倡议也应受到同样的关注,但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在规模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提并论。比如,欧盟的“全球门户”战略预计到2027年,将筹集3000亿欧元资金用于发展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世界各地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毫无疑问,它和美国的“重建美好世界”计划一样,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迟来的回应。美国拜登政府推出的这项计划,主要是为了改善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但同时也可能有助于加快全球南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现在,其他国家正试图在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援助方面追赶中国,这可能是件好事,但前提是,这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而不是野心驱使的恶性竞争基础上。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BRI shows the way"
责编 | 宋平 辛欣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秦可、佟亚璠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观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