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在古茶山里播洒青春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承贵
沐着四月春光,记者走进新化县维山乡双井村涵养茶庄,便被浓浓的野山茶香沁得心旷神怡。
肖瑶双手抱着一个盘筛,筛里散放一层薄薄的鲜茶叶,迈步走向百多平方米的水泥坪,坪里整齐地摆放着50盘筛新鲜野山茶叶,正在接受日光萎凋。
今年28岁的肖瑶是新化县科头乡人,与茶结缘,是小时候跟着奶奶到屋后山的茶山上去摘茶叶。一兜兜老茶树枝上挂满嫩绿的叶子,奶奶把篮子放在身边,一手握茶枝,一手采摘茶叶,动作干脆利落。肖瑶学着奶奶的动作,有模有样地用两只小手采摘茶叶,一天的成就感,全在奶奶那句“满崽,摘得好”的话里得到体现。19岁那年,她从学校毕业出来到长沙一家茶厂打工。那几年,她只身前往云南、福建、广东英德等地学习制茶,了解不同产地茶的特点和制作工序。2016年,她筹资20万元在科头乡建造一个茶叶加工作坊,然后就疯狂地爱上了制茶。
维山乡满山遍野的古茶树,历经上百年风霜茶香不减,岁岁年年涵养人。每到春天,一重重、一簇簇茶花嫩芽,绿染春光,于山野沟谷灿然出崭新的画卷;一缕缕、一茬茬清新茶香,沁人心脾,于维山人心间滋润着深远的乡愁。据村支书吴友彪介绍,维山乡茶园村有500亩野生古茶树,大中小叶品种齐全,灌木、小乔木分布广阔,古树茶散落在海拔700米至1000米间的江、湾、冲、坪等组成的溪涧坑谷,期间遍布野樱桃、兰草等芳香植物,坑深谷窄,晨雾暮雨,植被茂盛,生态优良。
那年,返乡归来的肖瑶无意间走进了茶园村一片古茶山,被这些遍布山间的天然古茶树深深地吸引。它们曾是祖辈们赖以生存的瑰宝,是短期内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看遍了各地规模化的种植茶园,这些古茶树在肖瑶眼里显得尤为珍贵。她把500亩古茶树流转过来,租赁30年,采取“基地+茶厂+茶农”的模式,悬挂一块梅山涵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牌子,开启了“梅山涵野生红茶”的制作……
前行路上不寂寞,多亏了两位姐妹花的帮衬。陈松玲家住新化县孟公镇,是肖瑶的初中同学,建茶作坊那年,肖瑶见陈松玲在家带孩子,便拉她入伙,两人一起搬砖头,扛水泥,搅砂浆,硬是用一个月就把茶作坊建起来。陈一是涟源市三甲乡人,2019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在海南神州半岛打工,后被公司派往长沙从事健康管理,专门研究茶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出差新化,在茶馆喝茶时认识肖瑶的弟弟,从此便与肖瑶结伴茶道。
肖瑶制作梅山涵茶,抓住一个“野”字。一株野茶及人高,一杯野茶生幽思。维山乡的野生古茶,上百年来不用施肥,不要修剪,只需采摘,就能养人。当地百姓不随意砍伐、毁坏古茶树,让茶树与野樱桃、兰草等植物在大自然界共生共荣。肖瑶利用这得天独厚的野茶生态做乡村旅游文章,建茶叶加工厂、乡村客厅、生态停车场、太阳能路灯,为原始乡野赋予饱满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以野生茶为突破,以民宿产业为龙头,以文旅综合体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1+N”的路径,培育出了“茶旅+研学+农耕+游乐”的复合型产业格局。目前,民宿板块已规划多个精品套间、50个餐位的接待功能。
突出一个“活”字。“制茶人可以赋予茶叶第二次生命。”在肖瑶的理念里,野生茶叶的采摘、制作、冲泡、存放都是“活”的。野生茶选用生长在溪涧坑谷、分化页岩砂质土壤中的百年老枞古树鲜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有红茶、绿茶、白茶,以百年老枞红茶为代表,采用日光萎凋、自然发酵、炭火烘焙晒干等传统工艺,使茶叶变成萎软,使茶汁揉出,茶叶成条,茶色变红,并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馥郁花果香,用传统工艺制出的茶充分保留了茶叶的活性,其香气口感俱佳,因此梅山涵的茶不但可沸水冲泡,百年老枞红茶更是可直接煮饮。干茶乌润紧实,茶汤橙黄明亮如琥珀,花果蜜香留喉显著。冲泡后,再观茶底,鲜活完整,仍有余香。
开创一个“新”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过去村里人摘茶制茶,都是自产自销,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收入。肖瑶建茶厂后,雇请当地村民采摘鲜茶叶,人均每天可得220元。今年41岁的周丽芬平时帮着打理茶园,忙时采摘茶叶,每月可得3000元报酬。2022年,梅山涵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制作出3000斤野生干红茶,刷新了当地历年产茶纪录。今年,肖瑶又搭上省里的“帮扶快车”,与村里签订了一个茶叶加工与品牌营销项目,4年后,这里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品变商品,将以独具特色的茶旅模式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来源:娄底新闻网
编辑: